- 春節將至,在這個吃貨的節日里,您知道調味品有多重要嗎?
- 發布時間::2020-01-08 丨 發布人:
-
春節將至,在這個吃貨的節日里,您知道調味品有多重要嗎?
所謂是飲食之美在于五味調和,自從170萬年前,我們的先民會用火來烤肉、烤果子、會做燒烤開始。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,便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開始展現出流光溢彩。這可不光得益于食材增加了,做飯的工具更新換代升級。在一代代吃貨的鞭策下,食神們的手藝越來越精湛了,更得益于極其重要的,卻被大家所常常忽略掉的,始終貫穿于整個美食進化史當中,逐步征服我們味蕾的那些個小小的調味品。這么說吧,我們國家的飲食之所以能夠現在獨步全球,色香味俱全,沒有調味品肯定做不到。
古人常說,五味有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。鹽為五味之首,有關資料顯示,神農氏時代的人們就已經發明了制鹽的方法,此時,調味品就已經開始在飲食中出現。
廚師還有一些愛好烹飪的朋友們都知道,做菜的話鹽是很非常關鍵的,這個百味之王放的時間啊,放的量啊,如果掌握好了,那讓您的菜可是錦上添花。
您想啊,這菜里邊不放鹽,您就是色和香上面做的再好,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能吃的下去吧,這方便面里沒有調味袋,生啃還會有人喜歡嗎?關鍵是這個鹽不僅僅是可以調味,它還是我們身體的必須品,要知道鹽里面含有咱們的身體必須的礦物質。適量食用而且是必須食用才能保證咱們的健康。
另外,我們中國人一直都自稱為炎黃子孫。雖然,此“炎”非彼“鹽”,不是我們炒菜用的鹽。但大家可能還不知道,“炎黃子孫”在歷史上竟然真的和我們吃的食鹽有關。
據《史記五帝本紀》記載,當年黃帝炎帝兩位大神曾在阪泉大戰。黃帝很厲害,竟然能夠驅使猛獸作戰,熊狼虎豹之類的猛獸都心甘情愿的為其驅使,打的炎帝是無法抵擋,節節敗退,那歷史上這個阪泉之戰類也是最早記載的華夏爭奪中原霸權的斗爭,以炎帝落敗而告終。
后來炎帝皇帝兩兄弟商量就說,別打了,咱們還是整合到一塊,一起加油過吧。接下來黃帝與炎帝然后組成一個聯盟,又通過逐鹿之戰打敗了當年東夷九黎族首領蚩尤,從此中國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了聯合,統一形成了華夏民族,進而有了中國,我們現在講的這個華夏就是從這里來的。
說到這里,有朋友會問了:這黃帝炎帝日子過得好好的,怎么掐起來了,抄起那石斧棒子互毆,這阪泉之戰和逐鹿之戰到底是為什么呢?是鹽吃多了咸(閑)的嗎?
司馬遷的《史記》說:黃帝是興仁義之師,說炎帝、蚩尤不好,他們不該欺負鄰居,一天到晚到處打架作亂不聽話,所以黃帝才揍他們的。
但是現在很多史學家經過研究認為,這戰爭的起因可能另有原因。還真有可能跟鹽有關,不過不是鹽吃多了咸(閑)的,而是鹽太少了,就是缺鹽。就是說這兩場影響咱們中國歷史走向的征戰,都是因鹽而起,是鹽的爭奪戰。
可有朋友會說了,這超市小店里,這鹽一袋也就幾塊錢吧,一袋鹽夠我們吃很長時間的,何至于還引起部落聯盟之間血戰呢?
說起來還是技術落后造成的,上古時期不知道怎么生產鹽,所以產量很少很少。據說古代的鹽貴如黃金,是非常珍貴的資源。所以,為了搶奪重要的鹽礦資源,各部落之間打來打去,哪里是史記里說的為了正義而戰,都不是,是在搶資源。
民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史學家錢穆,經過考證發現當年發生戰爭的兩個地方都和鹽有著關系。
阪泉之戰發生在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境內,運城有著名的解縣鹽池。那么在經過考古發掘說,這個解縣鹽池正是我國最早發現并利用的自然鹽池之一,簡稱解池,又叫做河東鹽池。為了爭奪河東鹽池,黃帝分別與蚩尤和炎帝進行了兩場戰爭,即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。
所以,錢穆先生得出結論,這個解縣鹽池是中國古代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鹽礦資源,那誰能占領這個鹽池,不僅僅是奪得了寶貴的戰略資源,還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領袖之資格,也正是出于當時對鹽池的爭奪,才有了炎黃蚩尤之間的血戰,導致了炎黃的合并,從此基礎上出現了我們如今的華夏民族,所以現在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,我們是華夏民族,我們是中國人,這真的要感謝鹽。
正因為鹽在如此重要,產量又非常的少,所以在古代,鹽是國家控制的資源之一。
我們今天說的是調味啊,所以其他方面什么鹽制、什么鹽運啊我們就不多說了。接下了我們再來說說“甘”,這甘可是好味道啊,就是我們說的甜味。
這甜和酸要是搭配起來,那可是絕配啊,就像我們現在常吃的什么糖醋排骨,糖醋鯉魚,糖醋丸子,哎呦!我天,流哈喇子了嘿!
那古人用什么來調出這個甜味呢?其實古代早期主要用的是“飴”,高粱飴的“飴”,是一種歷史上最為久遠的一種淀粉糖類,還有蜜就是蜂蜜,還有浙江甘蔗熬制的糖漿等等來加工食材。到了宋代就出現了我們現在超市里常買到的紅糖白糖,而且質量在當時非常上乘,領先世界。
那直到現在,比方說南方的這個江浙地區,還有四川一帶好像這個菜當中,廚師都要放上一勺糖來調味,這是一個有很長歷史的一個傳統。吃糖時這么美好的事情古人早已有之,尤其在四川那地方更是早已流行。
- 返回